配资知识论坛网 当新闻“菜鸟”闯入真实战场,第一支“麦克风”如何举起?
在刚刚过去的炎炎盛夏,封面新闻迎来了几位初出茅庐的“菜鸟”。面对信息洪流、专业壁垒、汹涌舆论……这些尚未经沙场的年轻人,第一次握住手中的 “麦克风”,该如何举起?又该对准哪里发声?
八位年轻的新闻人,用笨拙、挣扎、顿悟和微小的胜利,给出了最鲜活的答案。接下来,一起听听他们在封面新闻升级打怪的故事。看他们如何在不确定的世界里,锚定那个“确定的自己”。

如何克服陌生领域采访的恐惧?
陈丹在第一天实习报道时拍的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大楼
“我第一次单独外出采访的对象,是电子科大夏令营里讲授北斗课程的郭老师。科技类的选题并不是我所熟知且擅长的领域。此行于我而言,完全不亚于哥伦布首次踏足美洲大陆。我努力融入这个夏令营,跟他们沟通、相处,最终获得信任,顺利完成了这次采访、拍摄任务。以前的我采访时总是畏首畏脚,给受访者打个电话也要做很久的心理建设。有被拒绝采访的失落,也有与人相谈甚欢的欣喜,我不敢说自己已‘无所畏惧’,但至少内心因与不同的人交流时感受到的善意而变得更加坚定且强大,这也许是作为新闻从业者所获得的最高奖赏了。”
——陈丹

如何让“死水”文字焕发生命力?
“刚开始写稿子,总是机械套用模板,文字干瘪得像产品说明书。后来领悟到,真正的新闻写作是跃动的生命。我学会了用动词注入活力,用比喻让术语亲切。新闻事业的根基是‘人’。它不止于技巧,更需带着敬畏贴近生活,用真诚消解距离。真实的力量,藏在倾听里,在追问中,在对每个普通人的尊重中。”
——刘依依
“刚开始,采访提纲都要借助AI,到现在,自己写一篇简单的新闻稿,这中间不依赖科技感觉很痛苦,但是写出来一篇自己的东西又很有成就感。用笔去记录真实的世界,我相信文字是有力量的。”
——孙思淼
“以前总觉得新闻是件充满‘宏大叙事’的事,实习后才明白,好新闻就像老面馒头,得用耐心发酵。要把‘我觉得’变成‘读者需要’。现在回头看,新闻这行最妙的地方,就是能让人在琐碎里长出敏锐。”
——李可欣

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的应用?
“人工智能在新闻行业里,就像个给力的工具。抢突发时,它能帮着快速处理素材、整理信息,让新闻稿件跑得更快,这跟咱们追求的‘即时推送’很对味。但说到底,它替代不了‘把关人’的角色,把握导向、洞察用户真正需求、传递新闻的温度和责任,还得靠咱们自己。”
——周长江
“工具越来越智能、操作越来越简便,曾经的‘专业壁垒’正逐渐被打破,我不得不思考:新闻人在新闻中还能发挥多大的作用?而这个问题我在实习中渐渐找到了答案,内容生产远不只是技术问题,更关乎一份对作品与公众的责任感——这份责任,正是技术无法复制或替代的,也是支撑我重新坚定新闻理想的力量。”
——陈思蓁

如何在汹涌舆论中保持定力?
许灿在剪视频
“起初那段时间,作品发布后,我每隔一小时就会浏览评论区。总会有人冷嘲热讽:‘现在的媒体都干什么吃的,这有什么好报道的?’那时看到这些批评,我会暗自伤心,反思这样的新闻真的毫无价值吗?后来经历多了我才顿悟,舆论像一张巨大而复杂的蛛网,一旦被其缠绕,便难以轻易脱身。在这个四周都被舆论之网笼罩的世界里,我们只有不断强化内核、积攒能量,才能在其中坚守自我。”
——许灿

新闻理想从何而来?
李星洁在看舞剧《孔雀》准备采访
“我最初报考新闻学,并非源于宏大的新闻理想,而是因为热爱写作。校外实践是理想塑形的催化剂,从田间地头的采访拍摄到电脑前的数据分析,我接触到了许多不同的新闻业务。我的理想或许还不够明晰,但方向就在脚下。不必苛求带着理想做事,踏实地一步步向前走就是最重要的事。”
——李星洁
他们的故事
是新闻种子在炽热土壤中破土而出的印记。
笨拙却真实,挣扎却坚定。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
他们证明了
敢在琐碎里扎根,敢向未知王国进发,敢直面内心的风暴
就是最勇敢的“重新开始”。
这第一支“麦克风”
举向的是不仅仅是真实的世界
更是内心对专业的信仰。
撰文:李可欣 许灿 陈丹 孙思淼 刘依依 李星洁 陈思蓁 周长江
指导老师:张杰
富灯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
- 上一篇:配资知识论坛网 小学三年级孩子成绩突降,不是“三年级现象”,怪家长太懒!
- 下一篇:没有了